8月16日,筆者來到安陸富棣田紡織有限公司,忙碌的車間內不時地傳出機器的轟隆聲,張羽凌正在車間內巡檢,認真地對工人進行技術上的指導。
今年45歲的張羽凌絕對是轟動家鄉安陸的“新聞人物”:返鄉創業的他,出資220萬元整體收購盤活原安陸市糧油裝具廠的閑置廠房和土地,開辦了安陸富棣田紡織有限公司。該公司采用國內最先進的棉紡織加工設備,主要從事棉紡織加工、成衣制造,是全省唯一專業生產純棉竹節紗的企業。目前,他已累計投資5000萬元,產能達到25000紗錠,年底可實現銷售收入7500萬元,利稅200余萬元。
上世紀80年代初,張羽凌在安徽財貿大學讀書時就曾立志要在棉花加工紡織行業有所作為。這個樸實而美麗的夢想一直指引著他人生的軌跡和前進的方向。1985年6月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湖北省棉花公司工作,3年后調任省棉花公司駐深圳辦事處總經理。2001年,他辭職下海,開始了艱辛的創業歷程。
創業之初,張羽凌經歷了缺資金、缺技術、少市場等系列難題。他找親友借,找銀行貸,緩解了資金壓力;他花重金聘請技術顧問,解決技術上的困難;為了打開市場,他的足跡遍布半個中國。經過多年的打拼,憑著他堅韌不拔的意志,敢闖敢干的精神,在美麗的廣東佛山創建了南海富棣田紡織有限公司,公司的規模不斷壯大,經營業績節節攀升。
雖然個人的日子好過了,可張羽凌始終沒有忘記家鄉和眾多還沒有致富的鄉親們,在外地發展的日子里,他一直牽掛著家鄉的發展。
2005年4月,張羽凌看到外地人在家鄉發展的經歷后,感覺家鄉有大量富余的勞力,等待轉移就業。為何不回家鄉發展自己的事業呢?就在此時,家鄉的“父母官”正好找上門來,希望他回鄉創業,帶領鄉親們致富。于是,張羽凌毅然決定回家鄉,開辦安陸富棣田紡織有限公司,專業生產純棉竹節紗,以實現自已創業并帶領鄉親共同致富的理想。
有鳳還巢,家鄉像辦喜事一樣搞好服務。我市對富棣田公司采取領導聯掛、全程服務的措施,由1名市領導對項目實行包保,并組建工作專班,對公司建設的全過程進行跟蹤服務,千方百計做好企業籌建期間的協調服務工作;棠棣鎮還專門擠出資金4萬元,為公司修建了一條企業專用公路。
優質的服務讓張羽凌的回歸之路異常順利,2007年7月企業正式建成投產。這也堅定了進一步加大投資的決心。他計劃新增投資2000萬元進行技改擴能,在方圓100公里內以出租賃、控股、承包等形式尋求合作廠家;擬實施訂單農業,鼓勵周邊農民多種優質棉,發揮扎花廠的效能,致力于籽棉的收購,設站、控股,實現扎花廠正常生產加工皮棉1000噸,從而達到降低成本、讓利于民、穩定原料供應的目的。據張羽凌介紹,由公司提供優質棉種,安陸3萬畝棉田畝產可提高15%以上,這也就是說,棉農畝平增收至少15%。
“要問錢重不重要,我看沒有人持否定的態度。”回顧自己走過的路,張羽凌真誠地說,“我回家鄉就要讓周圍的村民的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他把和村民一起富裕、一起奔小康看作是自己回鄉創業的宗旨。
該廠工人小杜原來在東莞一家紡織廠打工。“我在外地干了七八年,還是難融入當地社會,并且長期與孩子、老人分離。”小杜現在每個月能拿1100多元的工資。而之前在東莞一個月工資也就1500元左右,那邊伙食費、住宿費、交通費都比家門口貴,每年往返還有路費開銷,這樣一算,其實還不如家門口打工。像小杜一樣在家門口打工的現有250多人,基本上都是附近的村民。只要是想進廠務工的,張羽凌把年齡放得很寬,35歲以下的收,40歲以下的收,45歲以下的也收;每逢傳統節日,張羽凌還給工人發色拉油、大米、甚至紅包,天氣太熱,還提供綠豆湯之類的降溫食品。
“公司主導產品純棉竹節紗質量在業內處于領先地位,產品供不應求,完全沒有庫存產品,生產出來的產品直接上車運走,你們看,外面排隊等著上貨的車有好幾輛。我現在想的就是進一步擴大規模,讓更多的村民加入進來。”最后他說出了自己的打算,“公司將在2009年前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00萬元,達到10萬紗錠的年生產規模,年加工棉紗20000噸以上,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創利稅400萬元,力爭把公司做成湖北省最大的純棉竹節紗生產企業,使1000多剩余勞力在家門口上班拿工資。”
筆者離開安陸富棣田紡織有限公司時,雨聲中回望機器聲不斷的生產車間,一派美麗繁忙的景象。(特約記者楊體鋒 通訊員董琴)
來源:安陸市富棣田紡織有限公司(http://www.nbgxh.com)
湖北富棣田紡織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8-2020 ICP備案號: 鄂ICP備10015744號-1 | 登陸管理 |